著作选介 | 《越南碑铭文献的文字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科研育人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学校科研实力的大幅提升,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为更好地展示学校优秀的科研成果,更全面地呈现我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党委宣传部和科研处联合推出“著作选介”专栏,在近期出版的学术专著中,选取了部分国家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记者与作者对话的方式,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著作背后的故事和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心路历程,希望以这种形式对著作做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这些厚重的专业著作走进我们的日常阅读,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现状和学术前沿,传播学术知识。
作为第七期访谈,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何华珍老师来全方位介绍他的著作《越南碑铭文献的文字学研究》。
一起走进何老师
作者介绍
何华珍,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东亚汉字资源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早稻田大学从事国际项目合作研究。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国际汉籍与中朝韩日越汉字比较研究。兼任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近代汉字研究会副会长,日本早稻田大学古典籍研究所招聘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越南汉字资源整理及相关专题研究”。主编《东亚汉籍与越南汉喃古辞书研究》《越南汉喃文献与东亚汉字整理研究》,出版《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越南碑铭文献的文字学研究》,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日本语学》等发表论文60余篇。有关论著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
关于著作
《越南碑铭文献的文字学研究》(上下册),是学界第一部对越南碑铭文献进行文字学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三编:上编越南碑铭文献用字研究,中编越南碑铭文献俗字汇编,下编越南碑铭文献目录。上编分七章进行越南碑铭文献的用字研究,包括越南汉喃碑铭文献概说,越南碑铭文献的研究价值,越南碑铭文献中的汉字和喃字,汉喃碑铭文献中的中越通用俗字,汉喃碑铭文献中的越南变异俗字,越南碑铭文献疑难字丛考,越南碑铭文献用字个案研究等,揭示越南碑铭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及文字学研究的多维价值。中编立足越南碑铭文献拓片,汇集700多个字头,选辑异体俗字1200多个,剪切图片,列举用例,标明出处,形成字典式俗字汇释,构建越南汉字传承变异标本库。下编从22册2万多通越南碑铭拓片中,按纪年顺序甄选1万多通时代明确的碑铭文献,为学界提供工具性越南汉喃碑铭文献目录汇编。
作者专访
编:近年来域外汉籍整理研究愈来愈受到学界重视和关注,请问您为什么选择越南汉籍进行汉字传播研究呢?
答:域外汉籍即存在于中国之外或域外人士用汉文撰写的各类典籍,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域外人士用汉文书写的典籍,也包括中国汉文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以及流失在域外的中国汉文古籍。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越南是最受中国文化浸染的国家。越南汉字文献,犹如一座尚未开掘的宝库,不仅数量巨大,形态多样,而且蕴含丰富的稀缺资源,是汉字研究的域外“敦煌”。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做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文明共同体”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越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汉字是东亚文明的重要元素。本课题不仅是汉字文化圈的中越汉字比较研究,更是历史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当代创新。
编: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出土文献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请您谈谈越南碑铭文献的研究价值。
答: 众所周知,越南周年雨量大、湿度高,历史上战乱多,纸质文献难以保存,而越南碑铭文献时间跨度长,形制样式多,材质坚实,字迹清晰,属于第一手出土文献。离开越南碑铭文献,越南汉字的断代史、通代史以及文化史研究则无从谈起。对越南碑铭文献资源的开掘利用,不仅可以进行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更可以从隶变后的近代汉字视阈,深入研究汉字在越南的传承和变异,同时结合汉字文化圈的文字变迁,联系东亚汉籍的刻本和写本,考察用字现象,总结演变规律,形成东亚汉字整体研究体系,构建东亚汉字文明共同体,推动中国文字学的国际化研究。
编:您这本书主要是对越南碑铭俗字进行中越对比的整理研究,能否谈谈越南俗字的特点以及汉字域外传播研究的趋势?
答:汉字域外传播史,既是汉字在域外的传承史,也是汉字在域外的变异史。所谓俗字,就是汉字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形体变异,是相对于正字的变异字形。在汉字文化圈中,越南俗字数量多,变异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色异常鲜明,这大概与汉字南传中产生的古壮字、喃字,白文、瑶字等民族文字密切相关,此谓之“南部俗字群”。书稿中编汇集众多异体俗字,涵盖越南俗字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域外生态中的越南俗字变异特征。上编第四章和第五章就是在中编基础上的类型和个案分析,描写了越南俗字的基本特征。
至于汉字域外传播研究的趋势,笔者认为“传承”和“变异”不仅是探究越南碑铭文献用字的两大切入点,也是整个汉字文化圈用字研究的二维视角。诸如:汉字如何传播至域外?汉籍传播与人物交流在汉字流传域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域外汉字的受容、模仿、变异、创制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不同地域之间的用字现象是同步发展还是互有影响?域内域外用字具有何种共性和个性?如何在域外汉籍基础上建设“域外俗字库”?如何编撰多卷本《东亚俗字典》《东亚汉字国别史》?凡此种种,亟需在既有基础上加以填补与拓展。编: 从后记可知,这本著作是您和团队师生“十年一剑”的合作成果,请问您是如何教学相长、科研育人的?
答:2009-2011年,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术访问。临近回国之际,惊喜发现《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21册),于是夜以继日将此珍稀资料整理带回国内,以期进行越南碑铭俗字研究。201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后,即带领研究生刘正印同学对碑铭俗字进行字样整理,指导进行越南碑铭俗字专题研究。本书在吸收其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研究生逯林威,本科生闫瑜、李明明、陈涵、廖婉欣等进行文献编目、俗字校对及相关研究,青年教师王泉、徐键二位博士亦参与有关指导,至2019年出版时,前前后后也接近10年了。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自2007年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招生以来,本人至今指导研究生30人,其中5人考上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30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均属于域外汉籍与汉字传播研究的范畴。他们在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既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又切实提升了科研能力,感受到新知创新的乐趣。拙著《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2018年),荣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其中包涵有金烨、李建斌、孔青青、甄周亚、熊英姿等研究生同学的论文成果。科研育人,诚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其乐也!
读书体会
逯林威(17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跟随何老师的新书走进“越南碑铭”,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历史上汉字曾经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记录着周边”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历史文化。从书稿对越南碑铭文献的介绍中,可以体会到越南历史上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汉字长期作为越南官方文字被普遍使用。细细品读,这本研究著作从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碑铭文献入手,展现出碑铭文献中既有中国典籍固有的传承俗字、亦有越南特有的变异俗字,并从中探析汉字在越南传播、发展演变的规律,这些俗字千变万化,类型多样,尤其是符号代替类的俗字,更是展现出汉字的生机活力,我想这就是用“异域之眼”来探求汉字的奥秘吧。
胡伊丽(18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近年来域外汉字文献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多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域外文献,而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域外汉字文献的成果尚不多见。何老师近年来专注于汉字域外传播研究,提出传承俗字(国际俗字)与变异俗字(国别俗字)理论,认为“汉字域外传播史,往往就是俗字在域外的传承与变异的发展史”。本著作选取越南汉字碑铭文献作为文字学研究材料,重点考察了俗字在越南的传承与变异的历史面貌,并详细探究了疑难俗字的源流演变和构形规律,为我国的汉语俗字研究、汉字构形理论等贡献了丰富多样的域外语料。中编越南碑铭文献俗字汇编和下编的越南碑铭文献目录,亦为学界研究越南碑铭文献提供极大便利。